神学导论第四十七课

主讲:林慈信牧师_校对:加立弟兄_文字:ZXR姐妹

各位同学,我们把系统神学的每一个题目都略略讲了,我们现在来到神学导论的第47课。47、48、49三课,从宣教和从我们(特别是平信徒)参与文化社会的角度,来看“文化”这个题目。第47、48两课是讲文化和福音的本色化(或者是处境化)。这里有很多个分题,我们用两课的篇幅空间来讲。

第一个题目是,文化是什么?文化究竟是什么?

“文化”可以说就是,我们后天、出生之后所学的一切的事情。人类学对文化的定义肯定是超过一百种,有人说几百种都有。现在来一个很粗略的定义,从人类文化学,来一个非常粗略简单的定义,文化有三个层面:外、中、内。

外面是“器物层”,刀叉筷子,考古学找到的东西,这个是人类生活的工具。

好了,这个物器层里面是“价值观”,我举个例:比方说我们中国人跟阿拉伯人和欧洲(或者美国人),你有一次的约会,商业约会,你迟到了,你迟到几分钟之内可以不道歉呢?假如有人摆喜酒、设宴,你迟到几分钟之内是不需要道歉的呢?在外国人、西方人,你不准时,就要道歉,应该早到;有些国家,你迟到一个小时,刚好,或者某一些婚宴,你迟到一个小时,只不过你不去吃瓜子和花生、不去打麻将而已。

每一个文化对准时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这里不是讲绝对的真理,是讲一些价值观,然后到了核心就是世界观了。物器层,价值观,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宇宙是什么?有神吗?敬拜的对象是什么?是非的标准、绝对标准是什么?

好,这个是一个从“人类文化学”的一个定义,现在来一个从思想历史、哲学史来的一个定义:“文化”就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里的人们,对宇宙人生的问题,所提供的不同的答案。比方说: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对农业、对水利、对政治架构都有不同的做法,是不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除了这些答案不同以外,文化乃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人们向宇宙人生提出了一些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大同小异的,农业、家庭、水利等等,有些不一样,或者说它提出的方式不一样。

好,第三,我们从《圣经》来做一个定义,《圣经》对文化的检讨:使徒行传17:22-31,保罗在雅典说“神从一本(一个祖宗)生出万名来”。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的,因为我们人类只有一位祖宗,就是亚当。

所以不同时代,人们对宇宙发出的问题不同,这个不同是有限的,比方说:有没有神呢?怎么组织政权呢?发生战争,政府要不要派兵啊?水利、生产食物、教养下一代等等。文化的差异不应该操纵神学教育(或者是宣教),反之,我们的神学、我们的神学教育、我们的宣教、我们的使命来操纵:我们怎么看文化。

第四,范泰尔对“文化”的定义,范泰尔对文化的定义乃是:文化是人对普遍启示的回应。普遍启示是什么,记得吗?神籍着受造之物,还有在人心中启示了他自己,每一个人都有的,无可推诿。“文化”是人对普遍启示的回应,而不是普遍启示本身,连影子都不是,连脚印都不是。

普遍启示是从上而下的,文化是从下而上,或是从内而出的。所以道德经、孔子的学说等等,从来就不是普遍启示,影子都不是。老子、道德经、孔子、孟子等等,伯拉图、亚里斯多德、康德,都是文化、是人对普遍启示的回应。

好,文化就是人类问的问题和它的答案,有物器的,有价值观的,有宗教性的,但是不是启示,是对启示的回应。

好,第二段,宣教的目标。刚才我们讲到文化,现在我们讲传福音、宣教的目标是什么?

首先《圣经》没有“宣教”,就是mission,或者“差传”这个字的。《圣经》有的是传福音(evangelize),宣讲(preach, proclaim),教导(teach),使人做主的门徒(disciple),这些动词有的。但是mission这个字,从拉丁文Missio Dei,神的计划,神的使命,(《圣经》里)这个字是没有的。(《圣经》里)“差遣”有的,“差传”没有的。

宣教的目标是什么呢?

第一,宣教的目标肯定是带领男女老少归主,但是,这个从来就不是宣教最后的目标,做到这一步,只不过完成了宣教的第一步而已。很多宣教团体或者教会弟兄姐妹,只关心这第一个目标,不论是在国外看国内,或者国内看国外,我们往往从传福音、领人归主,从这个角度来看宣教。这表示我们的教会观不够成熟、不够强;所以我们的宣教观也不成熟、不强,只停留在第一个目标。

第二,第二个目标,有人信主了,我们宣教第二个目标就要帮助教会成熟,达到成熟的基督的身量。本人发明一个英文字,叫做churchhood,这个字怎么翻成中文的呢,应该说是“像样的教会,像教会的教会,成熟的教会”。就好像我们以前是殖民地,现在是成立国家了nationhood;以前是别人的宣教的工场,现在我们成立,成为成熟的教会了。

什么叫做一个像样的教会、成熟的教会呢?不是财政独立,不仅仅是;不是有自己的牧师、传道,不仅仅是;甚至乎不仅仅是有自己的建筑物,或者差传、宣教、预算,不仅仅是。一个真正成熟的教会,应当有三种人:第一,能教导的;第二,能治理的;第三,能关怀的。相等于牧师、长老、执事,但是不一定用这三个名词。

领人归主是第一个目标,比较容易,但是牧养就更不简单了。一旦有两位信主,你就有教会,就要教导、牧养、治理他们。所以,宣教士究竟在工场上是做什么的呢?是做牧师长老所做的,不仅仅是传福音,领人归主,有人归主了,马上就是牧养的工作、治理的工作。教会国度化就是我所说的churchhood,像样的、成熟的教会。

第三,第三个目标,好了,领人归主,有人归主了,教会开始像样了,有规模了,成熟了。第三个目标,就是帮助教会、装备教会,真正的做光做盐,不是基督教中国化,乃是中国文化“基督化”,或者任何的文化“基督化”。我们反对福音什么什么化,我们赞成主张什么什么文化“基督化”,这个才是我们的目标。

好,这个是宣教的三重的目标,我们今天讲的是文化与宣教,所以我们继续讲下去:在文化中宣教。最近这30年在西方流行一些的宣教名词,比方说:群体(people group);未得群体,或者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 groups);或者说跨文化宣教(Cross cultural missions),或者是城市宣教(Urban Mission)。这些都是过去10年、20年、30年流行的名词,最近可能在国内也流行起来了。这些是《圣经》里面没有的,你找不到的。

那你说这些名词重要吗?这观念重要吗?我是这样看:这些观念的重要性在于,当教会走出去世界传福音的时候,刚好(incidentally)就是教会的与宣教同时偶发的一件事就是,会与自己不同的文化,走进人群、走进被未得之民里面去传福音的,也是走进大城市,因为当代的世界人口,包括国内、国外,大部分在城市里面。

我再说一次,城市宣教,跨越文化宣教,未得之民,是说明当教会信徒走出去世界,传福音的时候,那个处境恰恰就是与自己不同的文化,或者是在一些未得之民,或者走进城市里面。跨越文化宣教,从来就是宣教之所在,或者宣教的处境。

可是跨越一个文化,不是宣教的本质,就是说,有的宣教工作不一定是跨越文化的。比方说:把一个地方,一个文化本身已有的教会,再宣教、再福音化、再向他们传福音,好叫那边糊里糊涂的清楚得救,也是宣教,不过那个不是跨越文化的宣教。

所以,不要让关于文化的考虑,来主导宣教或者“宣教学”。简单的说,我们要不要学“宣教学”、学“文化”这些观念?要。但是这些不能够改变我们的信仰、我们的解经,要从我们的解经和信仰,或者神学的基础,来看宣教的事情。

在文化中宣教,是事实,美国的宣教士,就是到中国的宣教士,是19世纪美国乡土文化农村的产品,我是指美国的农村的产品。这些从美国乡土出来的宣教士,到了1864-1874年,这个“同治中兴”的时候,到了中国清代的农村。双方,就是中国的农民和西方的西教士都有很大的误会,结果有很大的冲突。当时正是士大夫反对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全盛期。

那个是19世纪当时进到文化宣教,结果就是双方的误会。到了五四运动,1915-1927年这段时间,特别是1922-27年,非基督教运动,那个文化之间的误会和冲突,就更加的激烈了。

今天,今天的中国城市教会怎么做,就影响到农村,伯琪博士Ray Bakke,一位美国的城市宣教的教授说:cities are 24 hours systems城市是什么?就是一个24小时日夜不关门的系统,城市充满着破碎的心灵,24小时的日夜的充满着破碎的心灵,或者说,充满着移民、劳工、被忽略的人。

还有另外一个名词:穷人的宣教(各种意义上的穷人)。改革宗的圣经神学,我们在这个课程提过“约”,还有“天国”这些观念,改革宗的圣经神学,可以说特别偏爱穷人,所以不要以为改革宗只讲,讲预定论,就完了。神爱祂所有的选民,特别爱祂子民中的穷人,穷人就是走投无路,只懂得呼求耶和华的,包括经济上贫穷的。

在费城,有一位黑人的牧师,他说,我怎么牧会的呢,在一个黑人区,男士(弟兄)又很少,他说你要做基督徒吗?你要做一个真正的男人。白人的制度说,你要做牧师吗?去神学院学神学,毕业之后做传道人。我说,你要跟人们一起的工作,一起的娱乐、生活,同时做一个属神的人。

这个是黑人或者穷人的牧师,是双职的。他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在一个穷人的地区,建立教会、牧养教会,跟一个中产阶级的、进到神学院两年三年,是完全不一样的。牧师同时要支持家庭,这位牧师在工厂里面,在制造一些汽车的零件,一个门的一些零件,他是做管工的。他说,你要做牧师吗?白人说:去读神学吧。我们说:你就在自己的工作、家庭、你的社区里,做一个属神的、属耶稣的男人吧。所以在文化中,我们肯定会受到很多的刺激。

好,下面我们来看本色化和处境化。至少我们为这个题目做一个开始、一个引言。

未经同意,请勿擅自在其它网站或平台转载和刊登课程的逐字稿;课程的逐字稿的版权归「中华展望」,禁止复印出版等商业用途。ccnci.org中华展望圣约学院[email protected]

我个人对福音的本色化(或者是处境化)的认识,特别感谢我在一九七十年代在威敏斯特神学院的时候的一些的老师们,包括弗兰姆John M. Frame,他是我系统神学的教授之一,目前在佛罗里达州的改革宗神学院任教。

另外是简河培 Harvie M. Conn,他已经去世了,他在韩国当宣教士多年之后,12、13年之后,回来威敏斯特教“宣教学”。他不仅仅是宣教士,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学家,所以我们的“宣教学”的课程是最难读的一些课程,不是说最容易就是读宣教学,不是的,从神学来看宣教。

还有Edmund P. Clowney,就是我们已故的院长,我在讲义里面列出了一些他们的著作。

讨论本色化,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本色化呢?不仅仅是要解决一些理论的问题,比方说福音传到中国,怎么样让知识分子不感觉到冒犯,不仅仅一些理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如何适应宣教的工场的文化。讨论本色化的目标乃是,(下面这段是我个人的意见),我们若要真的合乎神的心意来讨论“本色化”,目标一定是造就教会,帮助教会成为成熟的教会、像样的教会、像教会的教会、满有基督身量的教会,从这个目标来谈“本色化”。

我在1975-78年,我在写我的神学硕士论文的时候,因为这个问题就挣扎了一番,得到一个结论,也就是这一课和下一课我要分享的。得到这个结论之后,后面的30年来,处理了一些在北美华人教会浮现的一些的问题。比方说:

第一代的移民、留学生,和第二代、第三代土生华裔(就是我们的儿女们)之间的一些的文化的隔阂,我们常常说他们有文化认同危机,其实我们的文化认同危机比他们更严重,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中国大陆在海外的知识分子,对已有的教会,在护教上、在理性上、思想上的挑战。也就是说很多的传统的教会没有想到,跟知识分子传福音,其实是先要自己装备好自己的信仰、思想,而不是把一些简单的信息就跟他们在翻炒,广东话说“翻炒”,这个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怎么样协调海外的华人、西方人、韩国人(还有其他的印度、非洲人等等)的中国服务事工呢,这个也是一个跨越文化的一个挑战。

还有,如何面对非福音派、非正统的神学思想,而保持北美华人教会的正统的信仰呢?因为这些非福音派的不正统的思想,可能就是在东方、西方世俗的文化上妥协了。

所以,我可以说,我在过去30年所挣扎的问题,包括土生华裔、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宣教事工等等,还有信仰的正统,就是如何让北美的华人教会本色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帮助华人教会成熟的问题。

好了,我们要从200年来宣教的历史,来看本色化和处境化这两个名词或者动词的意义。若从字根来找这两个名词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意思的。我们要看它们在历史上怎么使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些名词。

第一,本色化。本色化的形容词是本色的indigenous,动词是本色化indigenize,本色化作为一个抽象的名词来用,就是indigenization,本色性作为一个抽象名词,就是indigeneity。那本色化这个观念,在19世纪末宣教圈子,欧洲、英国、美国出现,当时有两种的心态:

1、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皇的时期,这种的白人种族优越感。这个是当时一种的心态,有很多是无意的,也没有自己感觉到的,有的是有意的。

2、但是又有人感觉到,基督教传到第三世界,不论是中国、印度、非洲等,理所当然的要脱掉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的外衣,穿上第三世界(比方说中国、印度)固有的文化的外衣,这样才算是一个真实的、本色的基督教。所以基督教剪掉西方(希腊罗马)文化,加上中国、印度或者什么的本土文化;或者说基督剪西方文化,加孔子。

在中国倡导这种本色化的西方宣教士,包括丁违良W.A.P. Martin,美国的长老会的宣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威尔斯的浸信会;John Fryer,杨艾伦(Young John Allen)等等。与此同时,(就是说这一些很有思想的宣教士讲到基督教要脱掉西方文化,穿上中国文化),与那个时候同时,他们也关注教会(中国教会)的本色化。

什么叫做中国教会的本色化呢?按照John Nevius的定义,就是三自,就是自治、自养、自传。这个自养的意思就是说,从第一天开始,本地的牧师就不受宣教士一分钱的供养,从头开始,牧师传道是凭信心,或者本地的信徒支持的,真的是自养。然后自治、自传。

这种的三方面的所谓三自的理想,又加上本色文化色彩的基督教,这两方面的关注,到了五四运动(就是1915-27)和五四运动之后(就是1927-49年),这段时期主张这两种的本色化(教会本色化、思想本色化)的中国领袖,就包括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赵紫宸;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廷芳,教育博士;还有燕京大学的吴雷川;还有其他的,岭南大学的谢扶雅;还有浸信会的张亦静等等。

不过讲到1950年代之后中国的所谓“三自运动”,跟这个“三自”只是名称上的一样,历史上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我们下一课会继续讲处境化。

提示:逐字稿文字只限于个人和教会私下学习交流,目的是造就教会和教会负责带领、讲道的同工们;未经同意,请勿擅自在其它网站或平台转载和刊登课程的逐字稿;课程的逐字稿和图片的版权归「中华展望」,禁止复印出版等商业用途。

当文字和录音不符时,以录音为准。愿上帝赐福文字编辑和校对的肢体来雅正!若是有修改的地方、奉献支持或是其他任何问题请使用以下邮件方式联系我们。

网络圣约ccnci.org

中华展望圣约学院[email protected](PayP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