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課,第四十八課    文化与福音的处境化

I.文化是什么?

文化,可说是我们后天所学的一切事物。

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定义,有上一百种之多。

1.一个粗略的定义:三个层面(从外到里):

一。物器层(刀,叉;筷子)—

二。价值观(不同文化之间,不是指绝对真理)—

三。世界观(WORLD VIEW)。

2.一个从思想史的定义:

文化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宇宙人生问题提供的不同答案。更重要的是,文化是不同时期人们向宇宙人生提出了什么问题。

3.一个从《圣经》的定义:

《圣经》对文化的检讨:

使徒行传17:22-31 神从一本生出万民。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的,所以不同时代人们对宇宙发出的问题的不同,是有限的。例如:有没有神?如何组织政权,发生战争政府要不要派兵,水利,生产食物,教养下一代,等。所以文化差异不应该操纵神学教育。反之,我的神学要操纵我的文化观。

范泰尔:

文化是人对普遍启示的回应,而不是普遍启示本身,连影子都不是。所以,《道德经》,孔子的学说等,从来就不是普遍启示,是文化,是人对普遍启示的回应。

II.宣教的目标

圣经中没有宣教 (mission)一词。但是有传福音(evangelize),宣讲(preach, proclaim),教导(teach),使人作基督的门徒(disciple) 等动词。

宣教的目标:

1.带领男女老少归主。但这从来不是最后的目标。作到这步,只不过完成了宣教的第一步而已。很多宣教团体只关心这一个目标。这表示教会观不强,因此宣教观也只停留在第一个目标。

2.帮助教会成熟,达到churchhood(本人发明之英文词,意是:象教会的教会,象样的教会,成熟的教会)。

一个象样的教会应该有三种人:

  • 能教导的,
  • 能治理的,和
  • 能关怀的。

(相等于:牧师,长老,执事)。

领人归主是第一个目标,比较容易,但牧养更不易。

一旦有两个人信主,马上就需要教导,牧养,治理等事工。

所以,宣教士在工场上作什么?作牧师,长老所作的!(赵天恩:「教会国度化」。)

3.帮助教会真正的作光作盐。(赵天恩的:「中国文化基督化」。)

我們反对「福音中国化」的说法,而主张「中国文化基督化」的目标。

III.在文化中宣教

群体(people group),跨文化宣教,城市宣教。这些都是过去三十年来流行的词,《圣经》没有用这些字词。

它们的重要性:当教会出去传福音的时候,刚好 (incidentally) 会去与自己不同的文化,走进人群(people groups)走进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s)中。

或去大城市里。(当代世界的人口,大部份住在城市里。)

跨越文化宣教从来就是宣教的所在(或:宣教的处境context),却不是宣教的本质。

不要让文化(关于文化的考虑)主导宣教(宣教学)。

美国的宣教史是19世纪美国乡土文化农村的产品。这些从美国乡土出来的宣教士,到了1862-74中国清代(同治中兴期)的农村。双方有很大的误会与冲突。当时正是士大夫反对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全盛期。

今天的中国:城市教会怎么做,会影响农村。城市是24小时不关门的系统(伯琪Ray Bakke语)。城市,充满着破碎的心灵。

还有,穷人宣教(各种意义上的穷人)。改革宗的圣经神学(约,天国)特别偏爱穷人(不要以为改革宗只讲预定论就完了)。天国是特别为穷人建立的。

(录象Proclaim Liberty)黑人牧师:你要作基督徒吗?作一个真正的男人。白人的制度说:你要作牧师吗?去学神学,毕业后作传道人。我说:你要与人们一齐工作,娱乐,生活,作属上帝的人。这是穷人的牧师(双职)。

IV.本色化与处境化:引言

我对「本色化」与「处境化」的认识,有赖我在1970年代就读与威敏斯特神学院的老师们:弗兰姆John M. Frame,系统神学教授(目前任教于改革宗神学院);简河培 Harvie M. Conn,(已故)宣教学教授;和Edmund P. Clowney, 已故威敏斯特神学院院长。

参考书籍

John M. Frame, Doctrine of the Knowledge of God.  P&R Books (www.prpbooks.com.)

John M. Frame, “Doctrine of the Word of God” lecture notes,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John M. Frame, “Perspectives on the Word of God,” www.reformedperspectives.org.

John Frame and Vern Poythress’ writings: www.frame-poythress.org.

Harvie M. Conn, Eternal Word and Changing Worlds: Anthropology, Theology and Mission in Trialogue.  P&R Books (www.prpbooks.com.)

Samuel Ling, “An Indigenous Christianity for China: The Thought of T.C. Chao, 1919-1937,” unpublished Th.M. thesis,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1978.

Edmund P. Clowney, unpublished lecture notes, “Mission Studies and the Church.”

讨论本色化的目标:不仅为了解决一个理论问题,也不仅是如何适应宣讲工场的文化,乃是:造就教会,帮助教会成为成熟的教会,象教会的教会 (churchhood)。

我在1975-78写神学硕士论文的时候,因这个问题挣扎了一番。得到结论(见下)之后30年来进一步处理一些在北美华人教会浮现的问题,如:第一代移民教会与第二,第三代土生华裔之间第文化隔阂;中国大陆在海外的知识分子对教会护教上挑战;如何协调海外华人,西人,韩国人等的中国服务事工;和:如何面对非福音派,非正统的神学思想,而保持北美华人教会的正统信仰;等。

可以说,我所挣扎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北美华人教会「本色化」!

首先,我们要从近200年宣教历史来看「本色化」与「处境化」这两个名词(或动词)的意义。若从字根来找这两个名词的意义是没有意思的。我们须看它们在历史上如何使用。

V.本色化的意义

本色(形容词):indigenous.

本色化(动词):indigenize.

本色化(抽象名词):indigenization.

本色性(抽象名词):indigeneity.

福音(或基督教)的「本色化」观念于十九世纪末宣教圈子出现。

当时有两种心态:第一,大英帝国时期(Victorian era) 的白人种族优越感,第二:有人感到:基督教传到第三世界,理当脱掉西方(希腊罗马)文化的外衣,穿上第三世界(如中国)固有文化的外衣。这样才是真实的 (authentic),本色的基督教。

基督教减掉西方文化,加上本土文化。「基督,减西方文化,加孔子」。在中国倡导这种本色化的十九世纪末宣教士,包括丁违良 W.A.P. Martin,李提摩太 Timothy Richard等。

与此同时我们关心的是教会的本色化。教会的本色化,包括本地牧师的支持,从一开始就由当地教会负担。自治 self-government,自养self-support,自传self-propagation,是宣教士 (例如:John Nevius)的理想这是「三自」(3 self) 一词原来的意义。

1920,1930年代主张本色化的中国领袖,包括赵紫宸,刘廷芳,吴雷川等。

注:1950年之后在中国成立的三自爱国委员会,与这段历史无直接关系,只是借用此名词而已。

VI.处境化的定义

处境:context

处境化:contextualize, contextualization.

处境性:contextuality.

今天的宣教士不懂处境化的原始意义,以为「处境化」只不过是宣教士到一个文化中宣教,应该如何适应当地的文化,如守节期等。这并不是「处境化」原来的意思;这只不过是「适应」的问题 (accommodation)。(连有些宣教学家也不懂。)

「处境化」有着更深的意义,是一场知识论(epistemology) 的革命,与解放神学 (liberation theology)同时期出现。

1972「处境化」此词出现。WCC –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的TEF – 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世界基督教教协,神学教育基金),黄牧师 Shoki Choe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处境化」的观念。

注:普世基督教教协WCC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的背景。

1910 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 (World Missionary Conference) – 会后成立续办委员会 Continuation Committee of the WMC,直到1921国际宣教协会 (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成立。背后的主导乃是慕德先生John R. Mott。

教会合一运动从此活跃,慕德访问中国,1912-1923。

直到1948,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世界教协 (WCC)。WCC由不同国家的教协组成,美国的教协就是 NCCC-USA – 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 in Christ in the USA (475 Riverside Drive, New York, NY 10025)。  NCCC-USA 这类的国家层的教协的成员,就是不同主流的宗派(例如:圣公会 Protestant Episcopal Church,联合长老会 Presbyterian Church (USA),公理会 United Church of Christ,卫理公会 United Methodist Church,美北浸信会 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USA,门徒会Disciples of Christ/Christian Church等),也包含希腊东正教。

WCC 于1948年成立之后,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 后来合并,成为WCC 的布道与宣教委员会 (Commission on World Mission and Evangelism),它们主要的期刊就是 IBM –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

至60-70年代,WCC 与CWME的大会主题于内容的设计,都认同世界不同的宗教。耶稣基督是世界上众多救主中的一位救主:这种的相对主义福音观,成为主流教会宗派中的普遍现象。

这方面的英文参考材料甚丰,中文书籍可参考:陈金狮,《大背道》。TAN Kim-sai, The Great Digression. (陈金狮博士,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院长。)

(回到「处境化」于1972年出现。)黄 (Shoki Coe)基于WEF一次的会议结果,发表了文章,提出「处境化」(contextualiztion)一词以取代「本色化」。黄认为「本色化」一词已经过时,因为不能体现文化的变迁 (change)和多元(diversity)。

[ 评论:这个动机是合理的。可是TEF的方案基本是以马克思思想 (Marxian philosophy)主导的。受Ernst Bloch影响。]

黄认为,文本(text)和处境(context))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若不理解处境,就不可能理解文本(《圣经》)。华主张真实的处境化 (authentic contextualization)。我们的良心若要真正的处境化(conscientization)的话,必须且处境性 (contextuality),就是说,必须正确的与处境相关 (authentic relationship with context)。

黄所指的处境乃是:穷人被剥削。若不理解穷人被剥削,良心若没有被「穷人的剥削」影响 (conscientization)的话,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圣经》。

文本和处境之间,有著辩证性(dialectical) 的统一。若不理解处境,则不能理解文本。

因此,「处境化」其实不是仅仅讲如何理解文化的变迁与多元;其实是在讲我们如何认识《圣经》,如何理解我们所传的福音信息,如何理解文化;换言之,如何认识任何事物。

「处境化」,其实是一场知识论的革命。

(参考网上关于contextualization 和Shoki Coe 的文章;另,郑重推荐:Harvie M. Conn, Eternal Word and Changing Worlds一书。)

西方的自由主义神学,传到中国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基督教大学与基督教青年会YMCA。英国的青年会于1841年成立;中国的青年会于1895年成立。自由主义神学对人性,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是乐观的。青年会与基督教大学背后的宣教哲学是自由派神学:宣教士来服务中国人,中国是一个睡狮,很快就要醒过来。西方人士要接纳中国,帮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好好干一番。因此要介绍给中国现代化的事物:卫生,体育,妇女教育,编辑教育journalism,社学学,社会工作,小组自由讨论的学习方法等。这些就是后来陈独秀成为「共和文化」的元素。他们提供了很多在社会上表现博爱的精神。

而「处境化」与「解放神学」,则是自由派神学与教会到1960年代变质,受马克思哲学影响的结果。对人性没有以前的自由主义那么乐观,对资本主义基本上采取批判的态度。有些美国主流宗派被这种的解放神学影响;70年代它们的宣教款项,曾经用作支持第三世界的游击队与革命运动,这样来支持解放人民的运动。 因此卫理公会中有些保守人士组织「好消息运动」(Good News Movement)以抗议、抗衡。

TEF所提倡的「处境化」,是完全从「剥削」与「被剥削」的角度理解基督教。这是六十,七十年代主流宗派里普遍的神学趋向。例如:1970年代初,西方一些教会人士认为,毛泽东的文化革命就是新的出埃及,毛就是新摩西,创造新人类。

受这种马克思思想影响的神学运动,计有:解放神学,黑人神学,妇女神学(其实他们只是一种运动,一种议程agenda,并不是一套套的系统神学):他们都要坚持,每一个群体有自己的权利,按照自己的现实需要去解释真理。而且批判教会以前不注重这种现实需要。

其实是批判资本主义。所以是一场知识论的整体大变革。

(马克思哲学属于19世纪哲学,19世纪哲学的症结:把相对的东西绝对化。)

VII.从神经神学看本色化与处境化:解释真理与应用真理

我们最基本的认识乃是:真理是绝对的,文化处境是相对的,也是多元,变迁的。

可是,究竟如何调和绝对与相对?

首先,我们先得处理,我们是如何认识真理,如何认识《圣经》的。弗兰姆的重大贡献 (John M. Frame, Doctrine of the Knowledge of God.  www.frame-poythress.org, www.reformedperspectives.org.)弗兰姆其中一项重大的看见乃是:解释真理与应用真理,其实是同一码事。让我们来看他是如何发展此观念的。

弗兰姆在他的《认识神的教义》书中说:什么叫认识神呢?什么是知识?《圣经》从来就不把「知识」定义为仅仅头脑的知识。认识上帝,就是在约里顺从上帝 (Knowledge of God is covenant obedience)。

「解释神的话和应用神的话是同一件事」,因此我们每一秒钟都在做本色化的事情。

下面是我对弗兰姆的观念的解释:

神的话是大有权柄的,因此他的话绝不徒然返回(赛55:8-11)。他话语的权柄掌管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层面,所有专业,事业,所有的文化,民族,社会。

而人是来自不同的专业,文化背景,每个人如此,群体也如此,每个群体本身就是不同的文化的产物。因此,没有人在真空中读神的话,都是带着自己的(文化)处境。当我们来到神的面前,我们就马上接触到上帝话语的权柄;神的话有权柄管理我们的文化。因此,没有人可能解释圣经而不应用的,要就是顺从,要就是不顺从。顺从或不顺从,都是回应上帝话语的权柄,换言之,都是应用上帝的话。

包括在象牙塔里研究的学者,他要么就是顺服神,要么就是不顺服。不顺服的应用也是一种应用(不过是不正统的,不合乎《圣经》的应用《圣经》)。

VIII.正统的本色化:四重关注(林慈信模式 威敏斯特神学院Th.M.论文,1978

什么才算是正统的本色化?怎样以「约中顺服」的精神来回应上帝的话语?

正统的本色化是让神说话,承认上帝的话是上帝的话(绝对权威的启示),回应上帝话语的权柄,顺从上帝话语的权柄。简单的说:每个基督徒都要有高度的自觉心态,常常思考我们信什么,传什么,为什么这样信,这样传。

下面我们要解释一种正统的解释与应用;这四个图来自我当时在威敏斯特神学院完成的神学硕士论文:这是我对赵紫宸神学的回应;究竟怎样从事「本色」神学?我们必须同时面对四个问题(课题):

图一:权柄的问题。(权柄 = 知识论 = 方法论)

圣经是最高的权威,掌管:(1)如何认识我们自己(自我认识,自我意识);(2)如何解读历史,包括世界历史与教会历史;(3)如何分析现今世界与教会的情况与需要(如何作一个适切现今的基督徒)。这三方面都需要我们研究《圣经》,建立合乎《圣经》的(即:正统的)神学基础。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

如何了解历史                                如何解释现在,现今

(教会,世界)                           (教会,世界)

圣经

图二:历史观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历史呢?世界历史,教会历史。世界历史包括中国历史。我们在上一课提到,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有许多不同学派,持不同的观点:如:以传统儒家,以马克思主义,以反共,以亲共(亲中),以哈佛学派观点等等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教会历史呢?也有各样不同的学派与他们的观点。

  • 我们必须从《圣经》教义来建立我们的历史哲学。
  • 我们必须认清自己是在处于怎么样的时刻:现在是2007年。这事实如何影响我对历史的看法?因为,现今的处境在在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 我们也必须认清自己:自己的背景,这些文化,教会次文化背景又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我们能够超越自己的限制,偏见吗?我们的自我认识若是充分(高度的自我认识),对历史的认识也会充分:我们就有信心宣称:历史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毛泽东,孙中山,巴特,S. Eliot等人对自己的认识充分,因此对历史的解释自有一套!福音派的我们呢?

真理是检验时间,检验实践的标准。(只有绝对的不变的才能检验变化的)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

如何了解历史                                如何解释现在,现今

(教会,世界)                           (教会,世界)

圣经

图三:适切性:对现今教会,世界的认识。

我所传的适合现今的世代吗?

  • 一个满有适切性的信息,本身要从《圣经》来定义。唯有《圣经》才能告诉我们,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 但是,研究历史是有意义的。历史会告诉我们如何分析现今:很多现今的问题,在历史上都面对过,处理过。
  • 要作一个适切现今的信徒,不仅仅需要研究社会学,市场学等,必须对自己是谁(被创造,有上帝的形象;罪人,需要基督;蒙救赎者;等),自己的生命使命是什么。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

如何了解历史                                如何解释现在,现今

(教会,世界)                           (教会,世界)

圣经

图四:自我认识的问题。

《圣经》才是自我认识的最有权柄的根据。我是谁?我们每天都被各种运动影响。这个对我是谁是很重要的。我们抗拒美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美国化。一切要从《圣经》来检讨,真理不能改变,也不能妥协,再来看当今的世界。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

如何了解历史                                如何解释现在,现今

(教会,世界)                           (教会,世界)

圣经

正统的知识,正统对《圣经》的解释与应用,是适切的,活泼的。能够面对任何事物,透视一切。也就是从《圣经》为出发点检验一切。

注:以儒家思想(背后是道家的宇宙观)为外衣的农村文化,军阀思想等,都活跃在当今的北美华人教会中。以上都是罪根性的表现。

问:什么是「本土化」?

答:「本土化」有别于「本色化」。「本土化」就是「处境化」的同意词。

IX.北美华人的「本色化」:天国国民身份的观点

问:怎样使北美华人(教会)「本色化」?

答:这是我在过去三十年来挣扎的问题之一。我的思想发表在不同文章,最后收集在拙著,Samuel Ling, The Chinese Way of Doing Things: Perspectives on American Born Chinese and the Chinese Church in North America (P&R Books, 1999)。我一辈子得到最宝贵的赞赏,就是一位土生华裔牧师的评语。他说:He gets it. (他了解这问题)。

若要理解北美华人教会(基督徒)的本色化,必须首先承认:我们第一个身份,就是天国的子民(腓3:20)。第二个身份就是,我们在这个国家生活,读书,生孩子,投票,缴税。我们是美国的居民,或公民。第三,上帝给我们每一个华人,有华人的血统与文化传统。

华人文化传统是我们基督徒的第三个身份,而不是最重要(第一个)身份。大多数华人(第一代移民)都不理解这个真理,因此,北美华人教会往往为保存华人文化而存在。虽然他们极力保存华人文化,抗拒美国文化,但是这个对美国文化的抗拒,恰恰就是华人群体「美国化」过程的表现。(Resistance to American culture is the very form in which assimilation – Americanization – takes shape.)

所以,北美华人基督徒若真正要本身化,就必须关心这个国家,好好把英文搞好,参与这个国家和这里教会的运作,作出积极的贡献!这往往是第一代移民连想都没有想过的。因为,有意无意地,华人教会存在的目的,往往就是保存华人文化。

网络圣约ccnci.org

中华展望圣约学院[email protected](PayP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