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论与宣教学》第二十九课

主讲:林慈信牧师_校对:刘加立_文字:爱的天空 

各位同学,我们来到《教会论与宣教学》第29课。我们用的讲义是《中国教会历史》或者是《附录三》。那么,中国本来是西方宣教的工厂,后来慢慢地、慢慢地中国的教会就兴起了,中国教会有她的历史、有她的神学传统和教会传统。

我下面要说是:若要了解中国教会的历史,特别是她的属灵传统和神学传统,就必须要了解美国,当然还有欧洲的教会的历史的。我不是说,中国的教会要模仿美国;乃是说:美国教会的确深深影响到中国,不论是正面的,或者是负面的。

华人教会的属灵传统

1926年中国有8000名西教士,美国人多过欧洲人的。但是,过了非基督教运动之后,后来只剩下3000名的。所以,我们从美国的乡土文化和从乡土文化产生的复兴敬虔传统来看,我们中国教会和海外华人教会的属灵遗产。华人教会的属灵传统至少包括几方面。

第一方面是复兴主义(Revivalism)这方面,我们在神学导论已经讲过了:以芬尼、慕迪、Billy Graham葛培理等等作代表人物,注重聚会当时的、即时的决志。向教会以外的人布道,注重即时的决志,注重用大众传播的技巧也注重情感,但是流失率偏高。

第二方面是敬虔主义(Pietism)。 敬虔主义不是指清教徒的敬虔,而是指后来的一些反知识、反神学,加上神秘主义的敬虔。这个神秘主义一方面不要理性,连感性有的时候都不要的。

第三方面是基要派(Fundamentalism)。在1920年代的美国,还有30、40年代的王明道先生等等,是对抗自由派神学的一种的正统福音派信仰立场。

第四方面是海外宣教运动(Missionary movement)。1792年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他讲了一篇道。当时就发起了那个时代的海外宣教运动。克理威廉是英国人。我们知道马礼逊到中国,是1807年,在他讲这篇道后的15年。我复述一下,我们有我们的属灵传统,除了有复兴主义、有敬虔爱主、有纯正信仰、有海外宣教。

未经同意,请勿擅自在其它网站或平台转载和刊登课程的逐字稿;课程的逐字稿的版权归「中华展望」,禁止复印出版等商业用途。ccnci.org中华展望圣约学院[email protected]

第五方面是圣经学校 (Bible schools或 Bible colleges)。我们在《神学导论》也讲过:关于神学教育的历史那一课里讲到:圣经学校,当时在穆迪先生、宣信牧师等等(1890年代)那个大气氛乃是:海外宣教、学生自愿运动,那时很兴旺的时候,但是主流的教会的神学院,往往是失去了他们的信仰,对学生的灵命并没有太多的好处,所以,这些圣经学校就应运而生了。

我个人是在香港出生,我人生的最初的十四年,就是在这种的圣经学校长大的。虽然,我没有在那里读书。但是,我见证了父母亲在那里的服侍,既然我们住在院子里面,在校园里面,所以,我很清楚的看到整个神学院的生活的。这种圣经学校,教导学生很殷勤的祷告、读经、传福音、还有受苦,比较缺乏的是外语。不过,我们那所圣经学校是例外的。我们的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是华人主办的,所以,这所学校不论是神学部、中学部、还有小学的,都非常注重英文的教育。另外,我们是比较例外的,有些圣经学校比较缺乏的是外语,第二是人文学科。比方说:历史、哲学等等,还有系统神学和护教学这方面的神学修养。

这个是我们多年来的属灵的传统,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比方说:台湾、香港地区,直到70年代初,在神学教育方面有很重大的转变,不论是台湾或者香港,就兴起了一些以华人为主办单位的一些超宗派的,也是发硕士学位的神学院。不过,直到70年代初,圣经学校是我们华人教会主要的训练工人的场所,这是我们的属灵传统。

海外华人和中国本土之间的关系

现在我们要来看一看:海外华人和中国本土之间的关系。各位,不一定完全同意这种的看法的。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关于中国研究或者中国历史,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和观点:1.有台湾(国语圈子,以儒家代表中国道统文化的立场。儒家本位主义。)2.有国内。然后,除了台湾和国内背景的立场以外。当时(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刚好是赶上了这个越南战争,美国有很多反对越南战争,同情中国的学者们的,他们有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看法的,特别是对近代中国历史。3.有西方反越战,同情中国的学者。4.有一些比较亲台湾国民党的中国研究(有美国亲台湾国民党的中国研究学者。)5.有哈佛学派(有哈佛东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费正清的中国历史观,中西是两个文化的互动)。

什么叫哈佛学派Harvard school呢?哈佛学派是以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作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的近代史是两种的文化,西方加上日本对中国的冲击,然后中国的回应,这是哈佛学派的一个看法。我是深受这种的学派的影响,读我的本科和研究院的。

那么,另外一位后起华人的学者是杜维明。他在1991年曾经编辑过Daedalus 学刊的一期的专辑,那一期后来就以书籍的方式出版了,叫《The Living Tree: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 (edito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变动中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他说整个的大中国,可以包括了三个“象征宇宙”(3 symbolic universes):

1)中国大陆

2)海外华人(不是华侨,华侨一词已经过时:海外华人并没有渴望落叶归根)。下面是我加上去的:“每一次的留学潮、移民潮,不论是劳工、留学生,加上每一次这些的留学生跟劳工的移民呢?在海外生下的下一代,每一次的移民潮留学潮,当他们所生下的下一代华裔,就产生两种海外华人与华裔。”所以,海外的华人是经过这么多年的不同的留学潮、移民潮,因此,包括各式各样,甚至是几十种的不同的海外华人的。

3)最后是关心中国的记者、服务中国的基督徒、还有经济学家、商家等等。那么,整个中国文明我们可以看到有中国大陆,有海外华人,还有关心华人的非华人,这个是我们目前生活的一个大的环境。

我自己是在中国解放之后在香港出生的,假如,当然不能说假如啊,神是一切事情的掌权者,假如中国没有政权交替,我可能不在香港出生。我父亲是1943年在圣约翰大学毕业的,我妈妈是1948年在东吴大学毕业的。后来呢?1965到美国去,当时是文化革命前一年,是香港暴动前2年,是肯尼迪法案那一年,应该说大概是那一年通过的。就是说:大量的亚洲移民当时就涌进美国了。所以,我后来到了1989年就发现呢?我这个1950年代香港出生,1960年代移民美国的,我是几十种不同的美国海外华人其中的一种而已,我是到了1989年以后我觉悟到这一点。

而我们今天不论是在国内,不论是在南边北边,不论是东边西边,不论是有跟外国人、不论是韩国人、新加坡人、西方人有接触,还是没有接触的?我们都要把自己的文化把它相对化。看到未来的中国或者海外华人教会呢?是多元化文化的!今天已经不是孤独作战的一个时期了。

好,下面我说一说自己过去这30年,对不起,我到美国45年,不过过去30多年的所关心的四个课题,顺便给各位分享一下的:

1.北美华裔事工的需要:我们往往注重自己的海外华人、留学生、华侨,下一代就往往忽略了他们真正的、全面的、牧养的需要。

2.中国大陆海外知识分子的福音需要:特别对海外华人教会在护教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所下的功夫。

3.中国事工不论是海外华人,美国白人,亚洲人,韩国人等等之间的协调。

4.最后是我们在华人中间的福音派教会正统的信仰是否正在走样?这些是我对整个中国历史与中国教会的历史中间所关注的一些问题。

好了,现在我们回到要讲的《中国的宣教和教会的历史》。最重要的还不是那些历史的事实和细节。

弟兄姐妹,最重要的是我提出八个不同的问题,来研究中国宣教和教会的历史。盼望对我们将来的侍奉有一点的帮助,就是说:我们能够看的广一点。我们过去在圣约学院所开的课程大部分是讲圣经神学、系统神学、护教学等等,在信仰上要扎根,要很深很稳,同时呢?我们的视野也需要很广。

好,我提出八个问题,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期我们要问这八个问题,这八个问题,并不都来自历史这门的学问的,有的是来自宣教学的。好,我们来看:

1、在任何的一个阶段当时的背景是什么: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当时的欧美、欧洲英国、美国、加拿大,他们在当时的文明、当时的社会有哪些重要的潮流实践?这些的潮流又指出人类一些怎么样的课题?比方说:二次大战、20世纪的极权主义、19世纪帝国的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整个宣教运动到中国,还有中国教会的兴起的背景。整个世界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发生的事。

当然我说过:我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国解放之后出生的,这个是我的背景。我要知道我自己是受什么的影响,又要把这个影响把它相对化,好叫《圣经》的真理能够面对我所受的文化来做它的审判和它的重建。

2、每一个时代,神在用哪一些的福音使者来传福音的来宣教的?是英国人吗?美国人吗?今天是21世纪,福音是从六洲传到六洲的。假如我们在国内的弟兄姐妹很清楚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比较与外国有接触的地方,肯定我们与多过一种不同的外来事工有过接触,甚至有五、六、七、八种,都不足稀奇的。福音的使者究竟是哪一些?因为这些的福音使者都多多少少影响了当时和未来中国教会的属灵传统、属灵遗产,他们都留下一些东西,不论是国内的、台湾的、西方的,就在敬拜、赞美的音乐诗歌上,你去看到我们中国今天跟海外华人教会是受到这么多不同文化的影响,因为福音使者就来自于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文化和国家的。

3、那个时代在那种的世俗世界的背景,在那种的这么多不同种类的福音使者,他们对福音真理的认识如何?他们是怎么解释福音的?他们是怎么理解《圣经》的?比方说:1880-194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他们面临的就是:要不要接受自由派真理观?他们面临的真理观的挑战,就是要不要接受《圣经》的权威?还是接受自由派的以科学、理性作为最高的自由派真理观?这个是每一个时代对真理的解释。

那个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在21世纪初呢?西方的福音派已经演变成一种潮流,叫做“后保守福音派”,在这里没有时间去详细的解释,重要的是:他们全盘认可后现代文化的。

4、当时的福音使者他们本着这种对《圣经》的了解,他们是用哪一些的方法技巧和途径来教导《圣经》?来传福音?来建立教会的呢?这是第四个问题了。

5.从第一条的问题所引出来的,就是说:宣教工场当时文化的历史。比方说:在1860-1915年,中国是一个宣教的工场,当时的文化处境史什么?当时有哪一些的思想潮流?他们提出哪一些的挑战出来呢?比方说:1840到今天一百年的中国历史,中国究竟是个政治概念还是文化概念?究竟是个政治概念还是文化文明概念呢?所以,不同的文化思想潮流或者观念,都在这个工场的背后的。

6、哪些人接受福音?20世纪商人的子弟?后期大学生?在当时福音使者本着他们的对真理的解释,他们所用的方法,面对这样的文化处境是哪一些人接受福音呢?比方说:20世纪初,是不是商人的子弟特别在大城市,后期有大学生等等,农民呢?地主呢?好,哪些人接受福音?

7、谁反对基督教,用什么论据反对?陈独秀在1920用马克思主义,说是帝国主义,美国是由于异教和新纪元运动?哪些人有在反对基督教,有没有呢?又用怎么样的论据来反对呢?

8、怎样回顾总结那一段的宣教历史?怎么样来回顾、来总结那一段的宣教历史?或者那一段的教会历史呢?

这些八个问题说明:我们需要在学习《宣教学》的时候要有好的神学基础,懂一些的教会历史,特别是西方的,还有我们要研究那些攻击和反对基督教的意识形态(要有扎实的信仰根基才行。) 说到扎实的信仰根基呢?我们可以用一些的例子。

比方说:滕近辉牧师,他是在西北大学读本科的。后来,到了大概1947-1948那个时期,去爱丁堡那里读神学。那我们都知道爱丁堡或者这样说,英格兰、苏格兰跟整个欧洲的神学院都是和大学有关的,差不多没有一所完全是信仰纯正的福音派的。腾近辉牧师当时作为一个青年人,跑到苏格兰读神学肯定是一个新正统的大气氛之下读他的神学的。他怎么保持他的信仰的呢?他后来分享他说:当地的教会,当地一所很纯正的、保守的教会,也有一些老姊妹很爱他、爱护他,所以,有一些信仰很纯正的传道人呢?他们也会在新派的神学院里受过教育的。

但是后来到了后来六十、七十年代就不一样了,跟我同代的,或者比我年纪大一点点的,有些留学生到英国、美国、欧洲读神学,他们回到台湾、香港、海外华人地区,就大量的引进自由派、新正统的神学思想,这是题外话啊。

我们在讲的是:因为我们要面对八种不同的问题,所以,需要有扎实的信仰根基,但是对人文科学对社会历史呢?也不能完全忽略。弟兄姐妹,我们讲了很多要扎根于《圣经》的教导,在过去的很多课程里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关起门自己陶造自己的信仰的,要看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好叫我们怎么样做盐、做光,做一个巴拿巴,在宣教的事工上忠心的。好,我们来看《中国的宣教史》。

中国的宣教史

第一阶段:1807-1860 萌芽阶段。

1.1810-1820 背景是单纯的信仰,欧洲是在拿破仑之后,处在现代的初期。狄更斯Dickens:城市的初级阶段当时中国的处境:1862-1902慈禧太后的统治之后。1840 张之洞洋务运动只是刚觉醒。Extra (外)territoriality (领域)领事裁判权。

第一阶段:1807-1860 萌芽阶段。第一个问题我们要问的是:当时的欧美文化和中国文化是怎么一回事呢?背景是当时的英国和美国呢?有单纯的信仰,可以说是第二次大觉醒,爱德华兹和Wesley卫斯理之后的第二次1790年还有一次的复兴的。在这个复兴之后的一个背景,因为马礼逊是1807年到中国去,欧洲是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之后,处在现代的初期、工业革命正在起飞,所以,狄更斯的一些小说里面描写了当时的城市的初级阶段。

中国呢?中国在1862-1902时慈禧太后的统治的世代,但是这个之前,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代,所以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签了一些不平等条约有领事裁判权。但是在1842年之前,中国基本上是一个闭关的一个国家,不欢迎外国人来做生意的。所以,1807-1860这段时间,欧洲的工业革命正在起飞或者正在准备要起飞;中国在这段时间里,前半是鸦片战争之前的,后半刚好是两次的鸦片战争。

2.欧美的受敬虔运动的影响的人。

第二个问题是那个时代1807-1860有哪些的福音使者呢?答案是:那些受到敬虔运动和复兴运动影响的人。所以,在中国早期的宣教士呢?不论他是卫理公会的、浸信会的、长老会的,公理宗的、路得宗的,还是圣公会的,大概是这几个比较大的呢?他们多多少少是比较爱主、正统、正规、敬畏神的,当时还没有基要派和自由派之争的,至少在美国、在中国都没有。所以,就是不同的宗派到了中国,特别是1860之后。

在1860之前马礼逊,还有其它几个宣教士呢?就代表了公理宗、浸信会、长老会、圣公会等等几个英国的差会就是了,美国也有公理宗的ABCFM=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美国公理会差会),是美国差会American Board 。

3.对福音的理解在欧洲已面临自由派,美国还不到受自由派影响的时期,还在信仰纯真的年代。

第三个问题是:当时这些福音使者他们对福音真理的认识如何?解释如何?答案是:当时1860之前,美国并没有福音派和自由派之分的,更加没有基要派可言。经过了两次复兴,其中一点:在美国兴起的1740年代和1790年代复兴之后,很明显有一件事发生,就是美国受过复兴影响基督徒呢?他们有一个自觉的、道德重整运动。也就是说呢?就是行善。美国很多的慈善机构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当时的女子的大学教育还不是很普遍,所以很多的一些工作呢?一些的社会关怀的工作,很自然的、比较富裕的女士她们就发起这些工作。

近代我们都知道有一本的小说,后来呢?有一句话大家最近10年很普遍:What would Jesus do it?耶稣会做什么?假如耶稣在今天的情况,他会怎么做呢?这本小说叫《in his steps》By Charles Monroe Location查尔斯M.谢尔登,(跟随他的脚踪)就是形容那个时候,受过复兴影响的行善的一种的风气。美国当时还没有受到自由派的影响,所以美国当时比较出色的讲道的牧师们,不能分什么自由派、基要派的。

  1. 宣教士宣教的方法。开荒式:发福音单张,初步的圣经翻译(马礼逊)和医疗服务(PETER PARKER),是在闭关的中国,只在澳门等沿海地区。所以马礼逊的同工,在马六甲,创立英华书院,用意是训练海外中国男孩子,等中国开放之后向中国人传福音。

好,第四,当时的宣教士是用什么方法来传福音的?答案是开荒期。马礼逊,还有其他的后来到中国,还有其他的华人地区的宣教士,他们翻译《圣经》,他们编汉英词典,有些的甚至翻译中国的《四书五经》成为英文,编了一些汉语的中文文法的教科书。

有一位彼得·帕克(Peter Parker)呢?在中国也从事医疗的布道,就是说:他们花了50多年的耕耘、耕耘,那这个对我们中国、韩国等等呢?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就是说:不是急功近利的,是长期的耕耘,准备一些工场。真的把这个门打开,把人的心打开。我们今天太受到资本主义的市场学的影响,需要和我们的前人多学一些的功课。

提示:逐字稿文字只限于个人和教会私下学习交流,目的是造就教会和教会负责带领、讲道的同工们;未经同意,请勿擅自在其它网站或平台转载和刊登课程的逐字稿;课程的逐字稿和图片的版权归「中华展望」,禁止复印出版等商业用途。当文字和录音不符时,以录音为准。愿上帝赐福文字编辑和校对的肢体来雅正!若是有修改的地方、奉献支持或是其他任何问题请使用以下邮件方式联系我们。网络圣约ccnci.org中华展望圣约学院[email protected](PayP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