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历史》 第2讲

主讲:林慈信牧师_校对:刘加立、留彩虹和ZJY(CGY)_文字:王鹤弟兄

上一讲我们讲到19、20世纪中国教会历史一个大纲、一个导论,讲到结论了。我们说中国教会历史很像美国,所以你要懂中国教会历史,一定要懂美国的教会历史和它的神学。

传统中国文化同时继续存留在华人教会里,华人教会多年来反理性、反神学也有某一种程度的神秘主义,比方说:最近远志明说,我们是要传一个不知道的信仰。这一切和教会的领导模式和架构都反映出儒家,特别是道家的世界观,加上传统农村的乡土文化。世界正在全球化、后现代化,华人教会从香港、台北、多伦多等中心延伸到洛杉矶、悉尼和北京,不断的年轻化、都市化越来越富裕、越来越沉睡、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越来越市俗化、异教化,这个趋势完全符合美国福音派教会的动向。华人教会在新世纪,就是21世纪,会不会成为全球教会的领袖呢?要看他愿不愿追求一个更深的、更智慧的、更成熟的复兴,就是从教会内部的悔改进而从新建立教义与神学,再改造道德价值观。

从教会开始延伸到社会,21世纪需要一个平信徒的运动,一方面扎根与圣经的神学,同时坚持在社会争取正义、怜悯穷人和有需要的人,和在社会和自然界作上帝的好管家。

这个是介绍19、20世纪的中国教会历史。

下面我们开始另外一份的资料,就是两个敬虔和复兴的传统与中国教会的社会或者文化的参与。两个敬虔传统和复兴传统与中国教会如何面向教会,今天的中国教会是上一个世纪教会靠着神的恩典所结的果子,也就是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教会的属灵的后代。我们从上一世纪的教会继承了不少的传统,特别是属灵传统和复兴传统,这些传统都影响着教会对社会文化参与的立场的。

21世纪的中国教会正在演变、正在发展中,他将会建立传递一个怎么样的传统呢?特别是属灵的传统,当代的中国大陆教会将以什么标准来定义敬虔或者是爱主呢?什么算是爱主的标准呢?复兴是指什么?我们将会努力参与社会文化与事业吗?社会与文化的参与和教会如何为属灵定位有着秘切的关系的。

好,我们来看历史上的敬虔运动和社会参与。

两千年来,历代主耶稣的教会忠心的信徒们都渴望与主耶稣有更密切的交通,更直接的经历到祂,都祈求主赐给教会更广大的追求敬虔的意愿。我再说,这个是每个时代真正重生的基督徒所共同追求的,与主更亲近,教会也追求与主更亲近。

未经同意,请勿擅自在其它网站或平台转载和刊登课程的逐字稿;课程的逐字稿的版权归「中华展望」,禁止复印出版等商业用途。ccnci.org中华展望圣约学院[email protected]

自从第一世纪开始,新约时期教会就表现对主基督的爱慕和敬拜,这是每一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的愿望。这种愿望的理想境界有不同的名称。巴刻说:清教徒称这种理想境界为“得救的确据”。卫斯理称他为“无罪完全”,这个蛮误导人的名词,其实是指信徒更深的奉献自己爱主耶稣。凯西克运动称这个叫“得胜”或者“属灵高原”,灵恩派称这个叫“圣灵的洗”等等。有没有可能都是指同一码事呢?巴刻认为是指同一码事。我个人认为这种的理想至少是反应同一种追求,可能不是同一码事。

这种的渴望是好的、正确的、重要的、合乎圣经的、在主的眼中是宝贵的。没有敬虔的追求,信徒的生命是枯干的教会不可能成熟。加尔文的巨著《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书名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关于敬虔的教导》,因为Religion就是敬虔,godliness。Institutes就是教导的意思。

可是在历史不同的时期这种追求敬虔和追求复兴的意愿往往走了极端,以至偏离圣经或者偏离正统的路线,有时候教会里的忠心的信徒把真理与爱心对立起来、把神学或者教义与敬虔对立起来、把教会与教会事工与神学对立起来、把知识和实际对立起来、把学术与传福音对立起来、把信仰和事奉对立起来,以致教会不能全面成熟的发展。又有些时候教会在爱主的心愿是正确的,可是所采取属灵操练的方法却是东方宗教和异教做法的翻版,异教今天比较流行的名字是新纪元运动,使爱主的信徒被异教的观念所迷惑,各位可以参考:华人圣经辅导网或者这里写的是cwipp.com,最近已经改名叫作http://www.truthexchange.com/,不过你找cwipp是找得的,这个是分析新纪元很好的网站。

属灵传统,传统本身没有什么不对,我们在教会中只要把一件事用同样方法做两三次,一个新的传统就发明了。问题是怎么样的属灵传统才算是合乎圣经呢?圣经教导我们:上帝创造人类,要人遵守祂的话,实行上帝的计划,就是要建立家庭生养众多,从事文化科学等等,就是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飞鸟、地上的动物。不仅管理、看守,还要修理、美化伊甸园。而上帝为了设立榜样和节奏,六天工作,一天安息。因此从起初,从创世纪第一章、第二章,人类从上帝而来的使命并没有圣、俗之分,家庭、工作、文化和敬拜都是在上帝的面光中所做的,都是属灵的,都是敬虔、敬畏上帝生活不同的部分。可是人类犯罪堕落之后,整个人生、社会、文化的全部都受到罪的污染,堕落的后果其中一部分就是思想的不正确,包括圣、俗之分和二元论。

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上,耶稣基督所宣讲的是天国的福音。“天国”的意思是上帝要来做王,管理我们人生、社会、文化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层面。基督徒理所当然要作盐作光,影响社会、文化,这是做基督门徒一个自然的结果。所以,不仅仅是祷告、读经、传福音、敬拜,才算是属灵的。工作、社会、文化各方面都是要在上帝的管理之下。

因此,当马丁路德、加尔文、清教徒等等在德国、瑞士跟英国从事信仰的改革和教会革新的时候,他们绝对没有圣俗之分,他们的信仰体系绝对不是二元论。他们面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政权都做出了勇敢的见证,甚至乎向当权派挑战。直到清教徒的影响势微之后,就是说清教徒可以说1710结束,才有二元论的敬虔主义出现,刚好是1710年代在德国,而福音派包括化人教会所认识的敬虔传统,来自这些清教徒之后的复兴运动跟敬虔运动。这种的敬虔和复兴所注重的是个人与主的关系,大体上不太鼓励主动的社会文化参与,当然有例外,例外的是卫斯理福音运动的结构是不少慈善事工的兴起与道德成长。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敬虔运动,今天福音派流行的属灵用语包括:灵命、灵性、灵修、培灵、破碎、门徒训练、小组、默观等等五花八门,可是往往是这些名词在圣经里是找不到的,而圣经描述上帝喜悦信徒的心比较多用的词汇是圣洁、敬畏上帝、敬虔、遵行上帝的律例、敬拜、赞美、信心、以耶和华为乐、以耶和华为指望,仰望上帝和祂的殿、悔改、等候、智慧等等,这些却有时在教会圈子里面被忽略。要看关于这些的神所喜悦的心,可以参考爱德华兹的名著《宗教情操真伪辨》。

事实上,使用圣经以外的名字并没有什么不妥当的,不然的话我们每天从早到晚只要诵读圣经就可以了。当然这个是不实际的,因为我们是活在现实中的人,必须用圣经以外的词汇。可是我们所使用的名词往往有它背后的世界观,反应出某一种或者多种的价值观。圣经是怎么样审核这些世界观的呢?我们所用的词汇反应出圣经所教导的世界观吗?我们有没有从圣经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所用的词汇与观念。

好,上面很简单的提到马丁路德、加尔文、清教徒等等他们的复兴传统是不反理性、不反社会文化的、不是二元论。但是后来清教徒之后的复兴和敬虔运动的,就开始反理性与社会文化合一了。

下面一段是历史上的复兴运动与社会的参与。今天福音派教会对复兴的定义可以说是从19世纪大概1830年代传下来的。可被称为复兴主义,Revivalism,有别于更早的复兴revival。复兴主义是华人教会所比较熟悉的,虽然我们不熟悉这个字。复兴却有待发掘的宝藏,是我们去寻求的旧路(seek the old paths)(耶利米6:,要找旧路),参考Ian Murray所写的Revival and Revivalism,《复兴与复兴主义》这本书。

这两种的复兴,就是复兴主义与复兴,有什么不同呢?复兴主义,Revivalism,是较晚的,也是教会所认识的。可以说是从查理士·芬尼,Charles G. Finney,和慕迪(Dwight L. Moody)的讲道事工为代表。这种复兴主义的特征,其中的一个特征是教会以外的人传福音。当时英国和美国正面对着工业革命、都市化,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劳工有待听到耶稣基督救赎的福音的。

第一个特征是讲道家会用大众传说的技巧向这些教会外的群众布道,当时当然不像葛培理(葛理翰, Billy Graham)时代可用电台,用电视、人造卫星、互联网等筹款信等等工具。

当时讲员要告自己的声浪,还用是一些当时来说是新的技巧,特别是聚会之前呼吁听众做即时的决志,这个是第三个特征。呼吁听众做即时的决志,我们今天认为是天经地道的做法,比方说举手啊,或者决志者走到礼堂前面呢,来签决志卡。有些国家呼吁决志者举起他的手帕摇一摇等等,就是当时演变出来的。我不是反对即时决志只是提出那些技巧是近世纪浮现的传统,可能对很多信主的人有帮助,不过这些方法不是不变的圣经真理。

第四个特征,是复兴主义在传播福音的过程中比较忽略对教义系统的教导,相对于比较早的复兴,清教徒运动就是比较早的复兴,是极其教导真理的运动。约翰卫斯理,虽然他的神学与清教徒在某一方面是相反的,可是他是一位蛮有学问的牧师,他是牛津大学毕业的。他的长处就是把教义用简单的方法去表达。但是到了卫斯理之后,19-20世纪,就是慕迪先生之后,19到20世纪复兴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不重系统教义的传播,要就是放弃一些宗教改革以来公认的教义,(比方说﹕放弃,亚当的罪归算在全人类身上,人类都是罪人,完全被玷污),就只讲人个别的罪、具体的罪,不讲罪性。要就是认为教义不重要,重要是广传福音,这样子对福音的定义一定是约化成为最低的共同点(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有学问的牧师把深奥的教义讲的简单,令人容易明白,这个是一回事。不作出充分的准备,当然这个有时候是缺乏条件,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把真理讲得简陋是另一码事。复兴主义还有一点值得我们留意的,就是流失率之高,远远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决志者是流失了,在教会以外。往往一些大型的所谓联合布道会,特别是那些不强调向人的心意系统传讲全面丰富圣经教义的布道会,当然布道会这方面也有例外的了。但是,不强调教义的布道会,它的历史意义或者社会意义,在于超宗派的合作,包括天主派、主流基督教派、福音派、灵恩派的合作,多过于真正福音的收割。有新派的历史学家,对复兴主义的批判是复兴主义,就是慕迪先生、从慕迪到葛培理,对社会问题的忽略,慕迪先生的讲道,成为资本家的工具。因为当时是工业化的时代,美国的城市里面有很多的工人,所以慕迪先生的讲道成为资本家的工具,令大城市的打工仔更加顺服资本家的权力。这种的批判当然很难让福音派人士接受,可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是,与「复兴主义」差不多同时在美国兴起的时代论神学 (dispensationalism)。今天是以达拉斯神学院做为代表,时代论,也就是灾前被提的那种末世论。在早期的发展的确对文化使命对社会参与比较忽略,甚至是抗拒。

这里没有意思说,所有的时代论人士都对社会文化问题漠不关心,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时代论人士特别在1980年代以来,已经作出了很多贡献,不论是在著作与理论方面或者实际在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参与。比方说写一些书,《你的工作很重要》,就是你怎么在职场上荣耀神,这个以前时代论是不谈的。这叫时代论人士与比较早期的复兴运动,就是路德、加尔文、清教徒等等,他们属灵的后裔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这个是好消息。不过,话说回来,相对与复兴主义,华人教会值得去考虑比较早的复兴运动,向他们学习。就是向路德、加尔文、清教徒等等学习,这种的复兴运动比较全面,他们的看法比较成熟,流失率与后期的复兴主义运动差不多是相反的。就是说他们的流失率是极其的低的。

复兴运动模式以宗教改革本身,和改教后期的英国清教徒运动 (Puritanism, 1555-1710),和十八世纪的「大觉醒运动」 (The Great Awakening, 1720s-1740s)作代表。宗教改革、清教徒和大觉醒,一些代表人物是: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李察·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约拿单·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怀特·非德(George Whitefield) 等。他们大部分是改革宗信仰,(巴克斯特和约翰·卫斯理除外,)都相信:人是完全堕落的,唯独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上帝借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完全成就了救恩。不仅仅是让得救成为人的可能,不是啊,是完全成就了救恩,圣灵是大能的主权、单方面的改变重生一个人,藉着上帝的道打动人的心,使人扎心之罪,使人有能力去悔改信耶稣基督等等。他们对复兴的观念,值得今天的教会重新的去温习发扬光大。

圣经里有没有复兴呢?有!以斯拉和尼希米所带领的就是复兴,或是约的更新。他们发现了上帝的律法,诵读它、教导它给以色列民。民听到上帝的话,就哭了。「复兴」是什么?是上帝与祂的子民立约之后,子民离开上帝,后来上帝赐下悔改之恩,再次与子民立约,或者子民再次与上帝立约。「复兴」是约的更新,或重新立约,covenant renewal。

「复兴」是什么?是上帝亲自按照祂主权的美意临到教会当中(sovereign presence),彰显祂的大能,改变人心。这样,「复兴」不是人能够制造的,不是人能够计划的。人可以准备,人可以筹办「培灵奋兴大会」,但却绝对不可能制造复兴(在这一点上,清教徒与爱德华兹与芬尼的看法是相反的,参芬尼著作﹕Charles Finney, Lectures on Revival)。清教徒的心愿,就是将《圣经》中纯正的道理﹕高举十字架,敬拜三一真神,呼吁人认罪悔改的真理,传播到英国大大小小的城镇和乡村。

1570年,英国虽然已经离开天主教的统治,是个「基督新教」(Protestant)的国家,但是教会的会友(法律规定他们必须作礼拜)绝大部分从未听过纯正的《圣经》道理﹕不知道悔改、信靠基督十字架的大能,是得救必须走之路。而大部分的牧师(以前的神甫)根本不懂得如何作解经式的讲道(expository preaching)。清教徒的使命,就是去各个城市、乡村,有系统地、忍耐地讲解新旧约《圣经》,解释《圣经》教义(doctrine),呼吁人悔改,而且以《圣经》的真理医治人的灵魂(cure of souls,就是辅导的意思,与今天的「内在医治」inner healing完全是两吗事)。

清教徒当时的光景有点像今天福音派的处境吗?有啊!今天的信徒有很少听到圣经系统的教义,今天的福音派教会不懂怎么样系统的解经,有意无意的单单追求灵命的经历在追求生活上得福成功,多少间福音派教会纷纷离开解经讲经的传统,当然有例外,全力推动教会增长,所谓内在医治和世俗心理学和市场学的伎俩,牧师所接受的训练是不足够装备他们系统的解经讲道和教义的教导的。今天的福音派是否需要清教徒那种的复兴,或者说宗教改革呢?

提示:逐字稿文字只限于个人和教会私下学习交流,目的是造就教会和教会负责带领、讲道的同工们;未经同意,请勿擅自在其它网站或平台转载和刊登课程的逐字稿;课程的逐字稿和图片的版权归「中华展望」,禁止复印出版等商业用途。当文字和录音不符时,以录音为准。愿上帝赐福文字编辑和校对的肢体来雅正!若是有修改的地方、奉献支持或是其他任何问题请使用以下邮件方式联系我们。网络圣约ccnci.org中华展望圣约学院[email protected](PayP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