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知识论(范泰尔护教学)第六课

主讲:林慈信牧师_校对:刘加立&爱的天空姐妹_文字:ZJY(CGY)姐妹

Half time之后的,所以,请各位系上安全带,我们要飞到三万到四万英尺的上空。前面都是打好基础了,现在我们真的要处理一些护教的、哲学的、神学上的问题。

第十章 预设的问题

PRESUPPOSITIONS

  1. 范泰尔是一位预设主义者吗?

  IS VAN TIL A PRESUPPOSITIONALIST? 

第91页,Presuppositions,大家都称范泰尔是一个“前设派”、“前提派”、“预设派”的护教家,那这个“前提”这个字什么意思呢?范泰尔很少称自己作“前提派”、“预设派”的,他不介意别人这样称呼他。那傅兰姆呢,从第91页,我们的91到100页,他解释一大段的哲学历史,很重要的,我们马上就要讲。

但是,我们先翻到101页,这个是傅兰姆告诉我们:对范泰尔来说“预设”、“前提”,presupposition是什么意思?当我们说我们传福音的时候我们护教,为信仰辩护的时候,我们是“预设派”的,是什么意思?101(页),那这里傅兰姆就给我们五个不同的定义(不是都不同了),大概三个不同的定义。傅兰姆是一位逻辑专家,所以,他每一个字的都给你分析到清清楚楚的。

第一(101页),心中的委身。范泰尔用“presupposition”一词来指上帝的启示在人的思想中应有的地位。傅兰姆说:我相信 Van Til从来没有给presupposition的一个定义,我尝试替他来下这个定义。“预设”就是心中的基本的坚持,basic commitment of the heart。对基督徒来说我们的委身是:向那位在祂话语中自我启示的上帝的委身。

再来一次,我们的生命交托给谁?交托给上帝。哪一位上帝呀?就是已经说话、在祂的话语中已经自我启示那位上帝。对非基督徒来说,他们委身给谁呢?或者什么呢?他们就别的东西来取代喽,另外一个神呐,委身于自己呀、欢乐、钱财、理性等等,这些东西就是他们的最高的委身的对象。这些东西不单单掌控了他们整个生命,包括掌控了他们的思想的,而我们的终极委身,就是我们究竟伏在谁的主权之下,当我们进入到思想理性的范围里面,我们顺服哪一个主宰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我们判断真与假、对与错的准则的。

我再说哈,谁是我们的神?还是一个偶像?当我们用我们的大脑思想的时候,我们判断真与假、对与错的时候,这个就成为我们的准则了。我们只要一致的坚持自己作委身的最高准则,就不能接受任何与它冲突的所谓真理的。所以,我们在护教、在传福音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领人带到耶稣基督的面前,这是我们的目标,这个是符合圣经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方法、这个过程是不符合圣经的。所以,我们连这个方法、过程都需要检讨,是否在方法上、在思想的方法上委身于圣经、委身于上帝呢?

好,所以,presuppositions“前提”这个字,首先是指上帝的话是否是我们最高的权威?我们是不是已经presuppose,已经committed ourselves to,委身于圣经的权威。

未经同意,请勿擅自在其它网站或平台转载和刊登课程的逐字稿;课程的逐字稿的版权归「中华展望」,禁止复印出版等商业用途。ccnci.org中华展望圣约学院[email protected]

第二,这个字是用得很微妙的,我们来看哈。在范泰尔的书里有少数地方是用不同的方法来用presupposition,“预设”这个字的。比方说,他劝告护教者(基督徒)应该向非基督徒表明,就算非基督徒对神的实质是否定了,他们毅然真正的预设了上帝,He is so really presupposing God.

我再讲一次,非信徒不相信有上帝,但是,当他不相信的时候,他事实上有上帝做他的前提的。显然,那当然呢,当一个非基督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帝是他的前提,他当然不承认上帝是他委身的最高对象啦。所以,现在用这个“presuppose”这个字,就是不是委身的意思咯。

我再讲一次,非基督徒不信神,但是,神还是他的不信的一个的前提。什么意思呢?范泰尔这里的意思是:非基督徒他藉着假设宇宙是可以被了解的,而漠然的承认了他所否认的上帝的存在。再来一次,“我不相信上帝!但是我相信逻辑”。“哦,你相信逻辑和科学吗?那就是表示你相信宇宙是可以被了解的喽,那你就等于默认了有一个让万物、万事都能够被了解的上帝的存在的。”他不承认这一点,他极力的反对。但是,你用理性、用科学等等,就表示宇宙有秩序,宇宙有秩序,背后就是有一个赐秩序的那一位主宰。这个是“presupposition”“预设”的第二个次要的意义。

这个次要的意义和前面通常的意义有关系,但是又不同。因为当非基督徒在这层意义上,把上帝当做他的前提的时候,他是不愿意的,这个是违背基督徒的意愿。

我再讲,非基督徒心底里知道普遍启示,所以,当他说“我不相信有神,我相信逻辑、科学”的时候,他里面是在压住那个关于上帝的知识。所以,他presuppose God,上帝还是他的无神论的假设或者前提,这个是违背他的意愿的。这个就说明他的意识的某一个层面上,他承认上帝是真的,而且是重要的。

第三,102页,presupposition这个字就是“必需条件”的意思,a necessary condition。在范泰尔的著作的其他地方,presupposition,“预设”所指的对象不是人,而是论据、方法、知识、学科,事物的状况等等。在这种情形之下,被预设的对象是一个必须的条件,或者是某事物合法的因素。

我们可以说,假定x就预设了y,所以,一个人如果要有意义的来解释x的话,y就必须是他坚持的对象,或者(或许)藉着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将预设这一类的用法,与范泰尔基本的定义联系起来。你假如不懂这一段呢,不重要。总之,是一个necessary condition,那这个呢,是可能在逻辑方面用presuppose这个字比较通常的用法。

我承认第一个用法就是心中的坚持,是范泰尔跟傅兰姆为了要讲清楚《范泰尔的护教学》这个必须要忠诚于基督,傅兰姆这样解释这个字。但是,这里这个presuppose第三种的用法是:在世俗的哲学上,可能特别在逻辑上是比较能够理解的。

第四,presuppose这个字的同义词就是开始点、参考点等等,不是在时间上的开始,乃是“必需的条件”这个意思。

第五,Reasoning presupposition,Van Til’s transcendental argument。好,那这个呢,我们等一下会讲,讲到哲学、历史的时候,就会讲到的。后面有些误会,预设或者前提不是假设,不是assumption,不是不能证明的东西,因为上帝是自我证明自己的,上帝不能说“哦,基督徒假设上帝的存在”。这个“预设”是指“我们心中的坚持”。

  1. 范泰尔很少自称预设主义者

Van Til Seldom Designate Himself Presuppositionalist 

好了,现在我们要来看前面第90页到第100页,傅兰姆给我们的一段的很精彩的解释。他说,91页中,范泰尔本人很少用presupposition这个字。首先,他没有自告奋勇地称自己的护教学是“预设派”,虽然他不介意别人这样称呼。

  1. 哲学历史中的先验和后验

A Priori and A Posteriori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说起来,假如要看这个presupposition这个字的历史,将范泰尔而称为“预设派”,可能会有一些的误导。这个历史可以这样简短的总结,那这里是一种知识论的哲学历史,很简单的分两种哲学学派。所以我们下面的20多分钟,要学,很快的,学一个西方哲学史的知识论,不很难的。

自从古希腊以来,西方的哲学家一直关心a priori(先验)和

a posteriori(后验)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都是拉丁名词,或者形容词。什么叫做posteriori,后验的知识呢?后验的知识乃是从经验吸取的知识。比方说,我昨天下午三点钟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那这个是一个后验的知识。我过去十年每天下午三点钟都看见一粒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你就收集了3650个后验的知识,每天苹果掉下来。这些是后验,就是你经验到了、你看到了、摸到了,你知道,那叫后验。

先验,a priori的知识是独立于经验以外,不是靠经验知道的。比方说,你知道1+1=2,2+2=4,三角形三个角加起来是180度,这个不是靠你去看苹果掉下来,你去看而知道的。特别你知道昨天是什么、明天是什么,这个时间上的观念、1234数字的观念,前、后、上、下,这些都不是靠经验而得来的。当然,你是从小慢慢的累积经验了,但这个不是靠你做科学实验去得来的知识。

先验的知识会被我们带入经验当中,用来分析我们的经验,就是说,你知道1234是什么东西?你知道上下是什么?就是当你看到一粒苹果,不是两粒,是一个苹果掉下来,从上到下,所以,你的上下空间、红色、一个苹果,这些数字、颜色、上下,你是先验就有了,用来解释你刚才看到苹果掉下来这件事情。

  1. 先验的意义:独立于经验之外,不是时间上的先前

The Priority of A Priori Not Temporal Priority: Independence of Experience

92(页)下,先验的意思就是从先前而来。听起来好像是时间上先发生了,有些哲学家宣称:婴孩生下来就有先验的知识,可是,先验知识并不一定是在时间上比经验更早,重要的是:先验知识是独立的,先验和经验来比较的话,先验知识是独立的,它是分析经验、评价经验的准则。

再来哈,重要的是先验知识a priori,相对于经验来说是独立的。我们对presupposition“预设”,也必须如此理解,“预设”不是在我们相信任何事物之前必须先要有的信念,确切的来说,“预设”乃是独立于其他知识的信念,并且某程度上左右了、影响其他的知识。很多范泰尔的批判者没有掌握到这一点,那傅兰姆就更细的去解释了。

  1. 后验的哲学家:洛克等

Philosophers of A Posteriori: Locke et al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历史上哪些的哲学假设是后验的、哪些的是先验的、哪些是先验后验都顾到的?

后验的哲学家呢,我们一般称他们作“经验主义”英文是empiricism,e-m-p-i-r-i-c-i-s-m,经验主义。这些的哲学家的论调是: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后验的,人的心智、人的思想一开始的时候,好像一张白纸,白纸blank slate。

约翰洛克John Locke,18世纪初的一位的哲学家,人的思想生下来是一张白纸,要让经验写在这张白纸上。所以,你假如十年每一天下午看到苹果掉下来,这张白纸上就写了3650次的苹果掉下来。没有写“万有吸力”哈,不是the law of gravitation,是3650次苹果是从上掉下来,不是飞走的。但是,我们知道有些知识确实不是从经验而来的。这个呢,就是对经验主义的一个的批判。比方说:2×2=4,在宇宙中任何地方都是必然的。但是,这个命题2×2=4,却不像是可以从经验那里提炼出来的。

好,我再说,这个经验主义,这些后验的哲学家,他们说假如你把洛克的思想带到休谟Hume,H-u-m-e,同样是18世纪的,洛克是英国人(英格兰人),休谟是苏格兰,David Hume。David Hume就会说:“我看到苹果掉下来,我再看到苹果掉下来,我所看到的是一大堆的外在的印象,impressions or sense perceptions,我并没有看到因果关系。”所以,经验主义洛克导致怀疑主义休谟。

假如人所有的知识都是后验的,那人所得到的知识,就是一大堆零散的资料或者事实,没有定律的、没有因果关系、没有科学定律,只是一大堆的琐碎的资料。事实上不是嘛,我们有些知识不是后验的。

 

  1. 先验的哲学家:柏拉图等

Philosophers of A Priori: Plato et al 

好了,我们来看先验的哲学家,一般我们称这些叫做“理性主义者”,rationalism,r-a-t-i-o-n-a-l-i-s-m。有些哲学家,比方说柏拉图,还有与范泰尔同时期的过程的Gordon Clark克拉克,宣称所有知识都是先验的。

柏拉图说:我现在这里有两个热水瓶或者三个,这些都是假的,都是虚幻,真正的热水瓶在前世(他相信轮回的哈),在前世一个理想世界的理念世界里面,有一个理想的热水瓶,或者热水瓶的理念,the idea of flask or the flask, the ideal flask, ideal bottle。所以呢,宇宙真正存在的东西,都在这个前世的理念世界那里,那这个是柏拉图。你把柏拉图这个观念,总之,现今这个外界世界这个东西都是虚幻的,真实的不在这里,在那个前世的理念世界。

好了,到了17世纪末,笛卡尔(吹笛的“笛”,René Descartes),他是现代的理性主义者,与柏拉图类似,但是,他不会讲前世的理念世界。他说:我们有先验的一些概念,比方说,1234数字;时间:就是过去、现在、将来;空间:前、后、上、下、远、近;颜色等等,我里面有一大堆这些的,there’s great ideas,清楚的、先验的概念的。

好了,我现在看到一个瓶子是紫色的,好,我从里面就抓一些观点出来,哦,是一、不是二;是紫色、不是红、不是蓝、不是红;是这么高的,是圆的、不是方的。好了,所以,当我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里面那些先验的概念就开始发动了。结果我知道了什么?我什么都没有知道,我没有知道一个热水瓶。我知道什么?我本来就知道了嘛,颜色、数目与形状等等。所以,你说我知道了一个热水瓶吗?不是。我知道了我的时间、空间、数字、形状等等,不过,把它凑起来,在这个个案上而已。所以,笛卡尔这种的理性主义呢,最后就导致一个极端的理性主义,Spinoza(斯宾诺莎),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

再来哈,所以我所知道的东西,我老早就知道的。所以,你把这个理性主义推到他的逻辑的极端就是,你每次看到外界的事情,你没有知道新的东西,你本来就知道的。

而后验的经验主义呢,就是说,你知道一大堆的五官,就是你看到、听到等等的资料,sense perceptions,你并没有知道一些关于因果关系啦,一些的物质的实质的东西。好,这两个是西方历史上不断的彼此争辩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先验主义、后验主义。

  1. 先验与后验兼顾的哲学家:亚理斯多德等

Philosophers Blending A Priori and A Posteriori: Aristotle et al

好了,现在傅兰姆说,有一种的是两者都兼顾的。比方说,亚里斯多德,他们的立场是人的知识有先验和后验两种的因素。经验是知识的必要的成分,就是你必须要经验,“格物致知”,孔子说,或者《论语》说investigation all things,你要去做科学实验呐、你要去读书、去旅行、去看。

经验是知识的必要的成分,但是,经验必须被概念化、被分析。所以,你去短宣、去旅行回来你要做见证、要分析、要检讨。你看到3650次苹果掉下来,你要做个结论嘛:为什么每次都掉下来,不是往上飞呢?经验必须概念化,被分析,并且根据人类思想中已有的先验观念,才能够有系统的去解释的。

好,再来哈,你必须要去investigate all things,“格物致知”,你要去看。但是,你用什么观念去看,你看了之后用什么观念去整理呢?那个先验的。然而,事实却证明我们(这个是傅兰姆很精彩的分析),他说:事实却证明我们却很难将意识中的纯先验跟纯后验(后验因素)分别出来。

94页,无论如何“先验的知识”这个观念,就是独立于经验以外的,但是又左右又管理经验的,“先验知识”这个概念自古以来就是哲学讨论的课题。而presupposition,预设这个名词,虽然只有大概1790年代到现在,才被哲学家普遍使用,但是呢,却这个词啊,就包含了很多哲学家在讨论先验的时候要关注的意义的。

  1. 康德反对休谟的经验主义和莱布尼兹的理性主义 发展超验哲学(探索知识的条件)

Immanuel Kant vs. Hume’s Empiricism and Leibniz’s Rationalism; Develops Transcendental Method (Conditions of Knowledge)

  1. 康德之后的理想主义(唯心哲学)

Idealism After Kant

下面是康德。那康德就把先验主义和后验主义结合起来。康德, Immanuel Kant(1724年出生,1804年终),他一直都住在他的故乡Königsberg,是德国的那个城市的大学的教授。他所面对的困扰是:强调后验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就导致休谟笔下的怀疑主义(skepticism)。就是说,假如你只是看到一大堆的资料的话,你只知道资料,你不可能有“定律”这种的结论的。但是,强调先验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呢,又导致Leibniz(莱布尼兹)和其他哲学家笔下毫无经验基础的“无理据思辨”。康德发展出超验方法论(transcendental method)来取代实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下面一段94(页)下,和经验主义一样,康德否认我们无须透过经验,就能够拥有世界本身的先验知识。

再来哈,他承认你需要经验、你需要去看、去摸、去听、去做科学实验,sense perception。不过,他也同意理性主义的说法,如果我们想要理解我们所摸到的、得到的经验,那么,我们必须首先有某一种的先验的知识,并且借着提出“意义和合理性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这个问题,这种先验知识能够超验的被发现。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让我来解释一下。

我这样来解释:他说意义和合理性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英文是what are the preconditions of meaning and rationality? 照我的理解,康德说:你们不要再吵下去了,先验的理性主义,后验的经验主义。你们都在问知识论epistemology的问题。记得吗?知识论就是:我凭什么知道我可以正确的理解任何事情、可以知道任何事情呢?你们不要再去找你凭什么基础能够制造任何事,这个凭据、这个基础是找不到的。因为康德不相信圣经的耶和华嘛,所以,你不信耶和华三一真神的话,你就找不到啦。

你不要再问:人的知识都是从理性那里来的,或者根据理性或者人的知识这都是根据经验而来的?你只要问这个问题:意义与合理性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不要问我凭什么知道我所知道的,你要问:我知道任何事的那个过程是怎么一个过程?它有什么先决条件?我才能够认识任何事呢?

我再讲一次,你不要再问:why do I know what I know? 你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就是你知道的背后那个基础。你要问:how do I know? 我怎么知道呢?What are the conditions for knowledge?我要知道任何事情要有什么条件呢?那他就说了:那你们经验主义跟理性主义都错啦,但是,你们都对了一半或者三分之一。是的,经验主义是对的,我们要用我们的sense perception五官观察,我们要做实验、我们要看。我们收到这些sense perception,五官的印象,收到的时候呢,我们里面有一副电脑,就是些先验的东西,“咔咔咔”在那里转,把这些的perception收到的资料,变成conception,变成理念。那这些理念是因为的里面有那部电脑,那些先验的观念,所以,理性主义你们也讲得对了一半,是有先验的知识来处理经验的。但你们不要吵、不要说你们的那个就是知识的基础,理性就是知识的基础或者经验,两样都不对的。你不要再搞这么大的问题了,你那个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你不要问凭什么知道,你要问如何知道,这个过程是第一步,perception经验。第二步,理念化,变成conception。

最后,第94页最后一行,换言之,即使知识是可能的,那么什么是必须被我们预设是真的呢?康德的结论是:我们必须要对时间、空间、还有一些观念,做出某些的假设。这些的观念会被人的思想用在经验上的。

好了,康德这样一来,西方的所有的哲学家就投降了,因为从今以后、从康德之后,没有人可以说,我可以凭什么什么什么知道绝对真理、我不可以靠理性也不会靠科学知道神、知道有道德的是非标准、知道人有自由意志的、知道死后有永生,这些都不能够靠理性知道,也不能够靠科学经验知道。所以呢,康德把知识论这个问题扯下来,成为一个描述知道任何事情的过程,或者是条件。

他把知识论那个问题降格了。扯了下来,从今以后,人不可能说“我绝对靠科学或者靠逻辑知道任何事情,特别不能够知道绝对的真理”。因为你靠这个sense perception,靠这个外界的经验、理念的话之后,只不过是关于事物的外表的知识,不论你用理性或者用经验,或者先经验后理性,最后是你知道一些外界的。我知道一个瓶子,外面是紫色的什么色,多出几寸高、几寸宽等等,你不能问这个瓶子在宇宙中有什么意义?它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不要去问了,我们也不问了,因为我们都像康德投降了。

你知道吗?自从康德在1790年代,写他这本很重要的书,《纯理性批判》A Critique of Pure Reason之后,你们的老师的老师,范泰尔是唯一一个基督徒,真的去突破、分析康德,把他里面的那个重要性,把他解剖(解释剖析)出来。但是呢,他没有冤枉康德的。你把范泰尔所讲的,再回去看非基督徒写的哲学教科书里面讲到康德呢,范泰尔讲的是对的。

当然,范泰尔会加上他的分析,就是因为康德是绝对、绝对的委身于人的理性是独立自主的,所以,他的结论是人靠理性跟科学,都不可能认识绝对真理。

  1. 重视预设的20世纪哲学家

20th Century Philosophers Who Place Premium on Presuppositions 

康德之后(,95页),理想主义或者唯心哲学有:G. W. F. Hegel(黑格尔)、Johann Gottlieb Fichte(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seph Schelling(弗里德里希·谢林)还有英国的Thomas Hill Green(托马斯·希尔·格林)、Francis Herbert Bradley(弗朗西斯·赫伯特·布雷德利)、Bernard Bosanquet(伯纳德·鲍桑葵)等等。他们继承了康德的超验方法,可是,他们对知识的先决条件却有不同的结论。理想主义,就是康德之后的一种的理性主义就是说,比方说呢,Schelling 这种的德国的哲学家,或者是小说家,是很浪漫的,所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是同一个学派。

康德明明说了,人靠自己的理性和科学找不到绝对真理的。但是,理想主义,不论在哲学、音乐、文学、艺术,他们就不服气,他们还是要搞一个真、善、美出来。比方说,浪漫时期的小说,讲爱、讲自由、讲人的灵魂、讲的很伟大的,浪漫的音乐,小夜曲,或者夜曲,很美的!都发生在很远的地方,好久以前深夜的时间,美都是朦朦胧胧的,就是说,真、善、美是主观的,但是,是预设的。宇宙里面有真善美,你怎么知道?“总之,你听我的音乐、看我的小说,就知道啦。”

黑格尔是哲学家,他就说宇宙里面还是有绝对,叫做“精神”(geist)或叫做“正反合”那个“正”。但是,那个宇宙的绝对呢,确实能变的,正反合、反合、反合,反合。马克思把这个正反合倒过来讲,就变成马克思主义了。黑格尔是在空中讲的,马克思在地上用这个生产的这个工具、用经济来讲。

总之呢,康德之后有理想主义,他们不服气说:“啊,我们不能够知道绝对真理了,不是的。”黑格尔说:“还是有一个精神,不过,它是不会变的,一个绝对的东西会变来变去的,或者一个绝对的真、善、美,特别是美、爱等等,是朦朦胧胧,我知道、我经验到爱、我经验到美,所以,有美;所以,是主观的。”

  1. 每一位哲学家都必须处理预设的问题,包括范泰尔,或证据派的护教学家

Every Philosopher Must Deal with Presupposition, Including Van Til 

预设呢,在理想主义的作品中就变成一个常见的哲学名词了。范泰尔的博士论文主题就是:讨论理想主义的神观。因此,预设presupposition这个词,应该是范泰尔从理想主义借过来的。当然,范泰尔对理想主义本身采取严厉的、批判的态度,所以,为什么你读的什么“自含丰满”、“绝对位格”这些词呢,大概都跟黑格尔时期的理想主义,就是说康德之后,最抽象的传统的哲学,大概都跟他们有关。

理想主义对20世纪哲学的影响已经差不多没有了,但是,无论有没有用“预设”这个字眼,其他学派仍然注重这个观念的。在人类中,预设是很重要的,phenomenology,现象学家,还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强调生命世界的重要性。这个生命世界是指日常生活的经验的世界,它为纯理论的活动提供了预设。

96页,维根斯坦Wittgenstein说:“接受某一种生活形式,或者语言游戏,乃是在接受那个生活形式,或者语言游戏中的知识之先。”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的哲学家,他们注重科学理论的预设。比方说,Michael Planey的tacitly knowledge(默认知识)或者Thomas Kuhn的典范。

好,我来讲一讲。比方说,我们很多时候会说,我们基督徒虽然我们不懂这些哲学,我们也会用到这种先验的预设的观念,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个名词而已。比方说,“哎哟,你假如没有经验到主耶稣,你就不可能做个神学家。”就是说这个神学理论呢,是建立在基督徒的经验。那你就把经验当做是你的预设喽,就好像存在主义一样嘛,你要从生命、生活世界里去提炼出知识。虽然跟理性主义不一样,但是,每一派都会有一些他们所坚持的知识的准则的。

  1. 每一位哲学家都必须处理预设的问题,包括范泰尔或证据派的护教学家

Every Philosopher Must Deal with Presupposition, Including Van Til

96页下,显然地,20世纪中,每一位称职的护教家都要严肃处理“预设”这个概念,将“预设”和其他方面的人类知识区别出来,也要将自己的观点和所有其他存在的可能性区分出来。范泰尔接受了这个任务,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范泰尔与其他的护教家并没有什么两样。

好,我们先停在这里哈。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之间的亚里斯多德或者是康德。知识从哪里来?理性主义说:从前世的概念,或者从我脑袋里面已经有的概念而来。是从哪里来?经验主义说,从sense perception,从你看、摸、听等等,做实验的而来。所以,你摸到的就是这些东西,是外在的形状而已。康德说:你把这两个加起来,但是,你不要这么傲慢说有知识的凭据,我们只能够讲知识的条件跟过程,所以,最后知道这只不过是事物的外表而已。

康德之后呢,西方哲学就再不敢抬头说:“我知道人是凭什么知道我们所知道的”,除了理想主义,他又“阿Q”的要设定一个知识的凭据,或者对象。但是,十九世纪的哲学基本上都是像这个理想主义,就是黑格尔派的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从经济学来批判、存在主义从经验来批判,所以,马克思是反黑格尔的、黑格尔是反康德的、康德是反所有前面的哲学家的。这三个反动,你就了解到现代哲学的本质。

现在呢,我想请约瑟弟兄来给我们一些的观察,或者是一些的总结,或者带领我们到最后几分钟的讨论。

约瑟弟兄:我想给大家一个机会,我们一同上课三天的时间了,我想有很多的观念的更新,有一些的(林牧师一些的)所教导一些的原则,给你一些提醒或者亮光。我想给大家一个机会,你可以上前来用这个麦克风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或者你有什么特别的一种的领受,我想提出来让大家来知道的那是能够彼此的帮助。好不好?有谁愿意出来分享?你不必讲林牧师所讲的再重复讲一次,就是哪一方面、那一个观念帮助到你在实际你的思考、思维,还是你事奉上有一些的体会的,那你可以出来分享。在怡保、在古晋的,如果愿意发言也是可以接过来是吗?

林老师:你有什么感想?

约瑟弟兄:有什么感想?还是有感想但是不敢讲,那如果没有,我就讲几句话啦。那我认为这几天、这三天我们所谈的,不单单帮助我们在知识论上有很……一种观念或者一种知识而已。我想在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求知识的过程,还有我们事奉所面对的一些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帮助的。好,我记得范泰尔在一个文章里面,他还有另外一个表达的方式,有关于我们人的理性要伏在上帝的主权之下。他用一个比喻说:好像我开一条路,去一个深山野岭里面。比如讲,你住在深山野岭。我开一条路到那个深山野岭里面去接触到你、找到你接触到你,我开一条路去找到你。如果你要来接触到我或者认识我的话,你必须要沿着这条路,你才能够找到我。他的意思大概是说:上而下,上帝的启示,神已经用祂自己的方法来接触人、来向人自我启示。所以我们唯有靠着祂所用的方法向人启示,沿着这条路,我们才能够来认识祂。

那如果我们有这方面的这几天的讨论当中,特别我很喜欢的那一个3×3的那个matrix(矩阵),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如果我们继续的从这方面去思考,你就会发现你会用这个思考的架构模式,去回应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比如说,我最近读一个文章,一个朋友、一个弟兄寄给我,一位教授写一个短文文章来反对圣经辅导,那他主要的一个的……我们可以说是他的预设,或者他的思想的架构是这样子建立起来的。他为什么会反对圣经辅导呢?因为他的思路是这样子建立起来。他说,他把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看为相等的重要性和权威,当然这个有对的一面,就像刚才林牧师所谈的,从范泰尔的观念里面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忽略了人堕落以后,人堕落之后,不可能单单从普遍启示呢,能够找到一个绝对的真理。所以,他首先把特殊启示和普遍启示看为相等的重要和权威,然后进一步,他就辩论说:科学是普遍启示。科学是普遍启示,然后他再进一步地说,心理学是科学的一部分。所以,把这个三个东西连起来的话,他就说:心理学是科学,科学是普遍启示,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相等的权威。因此,圣经辅导是大错特错,太骄傲、太自满,我们可以用心理学和圣经一同并用,去辅导有帮助的人、需要帮助的人。然后,最后一句话,他的结论里面,他的文章说:成圣的过程因人而异,你用你的方法成圣的过程,我有我的方法和需要成圣的过程,所以,成圣的过程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圣经+心理学,能够一起成圣。他的文章大概是这样子。

所以,你看你上完这些课,你用这个3×3的这个方格去思想,从自然界,我们可以认识到神有关于什么?从自然界对自然界讲些什么?自然界对人讲些什么?你再这样子的思考的范围里面,去思想的话,你看你要回应这些种种的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一个的方法、思想架构。

我想,这是我个人从范泰尔的知识论的学习当中,给我很大的帮助,不单单个人,在我们实际的,你读一个文章或者你的事奉上,所面对的问题上呢,都会给你许多的帮助。慢慢去品尝、慢慢去使用,我相信对你们、我们以后的事奉,会有实际的帮助。不单单是一个很玄奥的一个的知识。这是我一些的分享。

林老师:好,我们傅生传道带领我们这些今天晚上结束祷告。

提示:逐字稿文字只限于个人和教会私下学习交流,目的是造就教会和教会负责带领、讲道的同工们;未经同意,请勿擅自在其它网站或平台转载和刊登课程的逐字稿;课程的逐字稿和图片的版权归「中华展望」,禁止复印出版等商业用途。当文字和录音不符时,以录音为准。愿上帝赐福文字编辑和校对的肢体来雅正!若是有修改的地方、奉献支持或是其他任何问题请使用以下邮件方式联系我们。网络圣约ccnci.org中华展望圣约学院[email protected](PayPal)